笔趣阁

书画村>如何为汉武帝强国富民行而不辍 > 第364节(第3页)

第364节(第3页)

上林苑那儿他不敢闯,宫里,宫里自打上回他对刘据说出让他小心提防刘挽,卫子夫言辞犀利的借卫孺君的嘴警告他一番后,这些日子刘据对他虽然依然客气有礼,然傻子都能感受到刘据对他的疏离,那神色间的冷漠。

纵然公孙贺在后来意识到,不对,他怎么能跟刘挽斗起气来?

他不该不清楚,在整个大汉朝,论本事,权利,得圣宠,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刘挽,最重要的一点是刘挽得君心。但凡不是刘挽有刘彻在身后支持,都不可能有刘挽如今的权势滔天。

可是,刘挽的权势太大了,自打当年的刘挽作为尚书令之后,哪怕刘挽在朝的时间很短,尚书令的名头一直都挂在刘挽那儿,无论六部有何变动,刘彻都会在第一时间询问刘挽的意见,唯有刘挽那儿点头,才有推行的可能。

公孙贺不年轻了,而年轻的一代里,当年的第一批进士,几乎都是从西域磨砺回来的,早在公孙贺成为尚书令左仆射之前,如陈谦,陈顺,他们早在他之前已然进入三省,一个为门下侍中,陈顺为人正直敢言,在四十的这个坎,成为继刘挽后的第二个女相。

而陈谦比她小了两岁,稍稍比她晚了一些也成为中书省中书令,同样也是正直敢言。一心为民,在刘彻那儿自然是深得帝心。

剩下的六部中人,甚至是朝堂上各种各样的官员,谁也无法忽视的一点,在这十年的光景里,几乎都已经成为参加科举得以被国家录用的人才。而这一切,推行科举制的刘挽绝对厥功至伟。

第556章番外何以承二

别以为刘挽只是征战在外,自她年幼时在长安建起藏书楼,此后无声无息的在各州县建起多少的藏书楼,端看各地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当年藏书楼被刘挽一怒之下关闭之后众人的态度便可知,刘挽大兴教育,那是在做了之后才昭告于天下。

科举一兴,刘挽亲自推行的改革,以令天下人都看到读书识字可以改变命运的希望,自然引得天下人争相效仿。

希望永远是最大的动力,自此刘挽不需要再不断的重申读书的好处。

随着刘挽将陶瓷之利用来兴教学校,以令各州各县之内都有能让人读书识字的学校,再加上刘挽大力的发展经济,以带动地方富裕。

不错,刘挽镇守西域长达十五年之久,但那十五的光景,西域发生了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年里北地出了多少科举进士,单单如此功绩,满朝何人能比?

更何况刘挽自北调南之后,与各地山民及百越等国相处融洽,为他们造桥铺路,修渠引水,以助民生,又教他们耕种织布,让各地的山民和百越等族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多少人对刘挽感激涕零,多少国因刘挽而对大汉俯首称臣。

刘挽的声望远非刘据可比,谁让刘挽多年纵然得了仁厚的名声,也不过是在朝堂上助刘彻处理政务,真论起来并不像刘挽一般于国有大功,自然也是不可能比得上刘挽的威望。

不是没有人向刘彻进言,是不是应该让刘据出去历练一番,否则天下只知泰永长公主而不知太子,那对大汉并不是一桩好事。

这个提议不能说刘彻没有听进去,但是刘彻确实也不能说不给刘据机会,比如当接二连三的有人状告各地的豪强世族强占民田,且世族越发不像样的情况下,作为皇帝的刘彻自然是无法容忍的,要知道多年前针对此事,刘彻已然是在不断的忍耐,到如今很明显是不想再忍的了。

既然忍不了,刘彻必须是不忍的。

初初刘彻的意思是让刘据去主理此事。

毕竟如同朝中众多臣子的想法一样,作为皇帝的刘彻也觉得再将一桩桩的事交给刘挽去办,刘据的存在感太低了,没有一定的威望,刘据将来坐得稳皇帝这个位子吗?

不错,因为刘挽的缘故,世族们显得有些势弱,但绝不代表世族们会因此放弃对权利的追逐,否则又怎么会又闹出强占民田,为富不仁的消息?

世族不安分就得治。刘彻对于案上堆积越来越多状告世族的事,那是一忍再忍,原本顾念国家变动太大,国策也在不断的变化,对待官员,朝廷得利不少,该松就得适时的松一松。毕竟早年为了治住这些不配合的官员,刘彻可是实施了酷吏政治,对待那些敢喊出来不配合的官员,刘彻杀得一个都不剩。

大抵这些年刘彻将抚民爱臣之事交给刘据来办,以造太子之势,反而让朝堂上的官员,天底下的世族觉得他刘彻怕了?

好,敢动天下的根基?刘彻必须得要腾出手治人。

可是,刘彻显露出要让刘据去负责此事的时候,第一个反对的人却是公孙贺。

得罪世族的下场谁不清楚,世族们一向都是小心眼的人,他们怎么可能会接受将来的皇帝把他们压制得死死,断他们的前程。

没等公孙贺阻止成功,恰在此时刘据病了。

病入膏肓,命悬一线,几次三番亏得医家的人拼死相救,否则只怕刘据命都要没了。

如此一来,刘据纵然命是救回来了,但也得好好的将养身体,公孙贺为此那是高兴的,但同时他们谁都知道,刘彻有意将事情交给刘据去办,那是对刘据委以重任,只要刘据将此事办好,办妥了,他的太子之位将稳如泰山。

read_xia();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