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
听到此处,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一时竟不知自己没能活到削藩时,究竟是不是好事。
周王扑通一下子跪倒在地,扒拉着朱元璋的腿,“父皇啊……你讲皇位传给太孙,您的太孙却用来要您儿子的命啊,削藩,第一个削的就是我……爹啊……”
朱棣赶紧点头:“父皇,这真的不怪我……刀架脖子上,焉能任人宰割啊,若是您和大哥,我就认了,可那朱允炆,实在心狠,这么多个叔叔,他放过哪一个了!”
周王:“父皇……”
“闭嘴!!”朱元璋怒声呵斥,双眸扫过朱标,方才太子说此时的朱允炆才四岁,他闭了闭眼,年轻的帝皇,强壮的皇叔,朱允炆削藩实在正常不过,但到底各藩王是他的儿子。
可……可他还死没一年呢?他儿子废了大半,到底心有不愉,转而想想,才四岁,先忍忍,回去再赏他一顿竹笋炒肉。
【其实明朝的藩王和汉朝不太一样,明朝的藩王实际上是没有实际的封地的,也没有行政权、财政权、只是一些军权和司法权设有优待。所以靖难之役的双方军事差距是特别大的。
这或许便是建文帝朱允炆不采取推恩令而直接采取武力镇压、削藩的原因吧。
然而只能说燕王朱棣不愧为朱元璋的儿子,朱元璋开局是一个碗,燕王朱棣是开局八百兵。】
朱元璋闻言,顿时看向朱棣,沉声道:“给咱说说,你是怎么打的,八百个兵能打到都城来?”
朱棣为难,“这……父皇,儿子暂不知。”
朱樉讽刺道:“你二哥我坟头长草了,你却在耍威风。”
“就你话多。”朱元璋呵斥道。
【朱棣从北平打到都城,其实胜算完全不大,他的每一个决策若是其中一个出了错,都会是满盘皆输的局面,然而他算无遗策。
相反,朱允文坐拥强兵,拥有朱元璋留下来的悍将,却愣是一步都没走对。真是不知道该不该怪他运气奇差。
起先,齐泰和黄子澄就先削燕王还是其他诸王意见分歧,一个齐泰觉得要先削燕王,毕竟他势力最大,先搞定他,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其他诸王便会夹紧尾巴做人。
而黄子澄却觉得燕王是个硬骨头,一上来就搞一波这么大的,难免引火烧身,还是先将其他诸王解决掉,剪掉燕王的羽翼,后续图事就方便多了,最后朱允炆采取了黄子澄的观点。
若是以诗诗我个人觉得,当时若能打燕王个措手不及,朱棣未必能成事。
而朱允炆削藩太过强势,简直就是在废藩、削命,看着其他诸王一个个没有好下场,这难道不是在逼朱棣反吗?】
朱樉:“大哥,看看你的好儿子,要不是现在他四岁,我高低给他一顿打。”
朱元璋踹了朱樉一脚,道:“关你大哥什么事,闭嘴。”
“是哦……大哥那会儿已经死了,比我还早呢。”朱樉刻薄道。
朱元璋固然愤怒自己死后,孙子儿子搞出内部战争,然而这危机提前暴露,自然是该寻找解决之法。难道长子朱标死后,自己真的应该立四子朱棣继位?
这天上画幕透露出来的,靖难之役是儿子朱棣赢了。若是他现在就将孙子朱允炆带在身边教导,哪又会如何?
朱元璋若有所思,见一旁的朱棣在他的眼光下,瑟瑟发抖的模样,却又顿时一闷。
“造反造反,你侄子削你藩,你就反是吧?”朱元璋喝问道。
“父皇,儿子不敢。”朱棣诽腹,他怎么敢在朱元璋面前说造反。
然而画幕啪啪打脸……
【所以朱棣反了,以“清君侧”的名义,在北平反了。】
朱棣:……说得对,要死当然别人死。
朱元璋不再开口,他千辛万苦平定的天下将要有靖难之役,大明初期就打内战,这战争要死掉多少人,多少家庭要支离破碎。
【朱棣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在史上几百位皇帝之中,其成就也是能排在前十的下位圈,虽然偶尔有些博主在排帝皇成就时会将他挤出前十。
但“永乐大帝”的成就无法被抹灭,他开创了“永乐盛世”,在大明十六位皇帝中仅次于朱元璋。】
朱元璋眼神一闪,天上画幕管他叫“洪武大帝”,他四子是“永乐大帝”,都是“大帝”,明确说了这怂崽与他虽说不上不相上下,但也差不了太远。
而他将朱允炆带在身边教导,能有把握教出一个不逊于四子棣的“永乐大帝”吗?
大明与他仅仅个人的喜好相比,孰轻孰重,他明了了。
隐身良久的朱标扑通一声双膝跪地,埋头叩首,“父皇,若儿子如天上画幕所说早逝,望父皇能将皇位传予四弟。四弟能为大明朝开创永乐盛世,这皇位予他是天下之福泽。”
朱标深刻的知晓,靖难之役,自己的儿子败了,定然不会有好下场,与其将来被别人逼下皇位,且不得善终那还不如老老实实做一个王爷,起码若无重大过错,性命无忧还是可以的。
朱元璋连忙扶住太子,脸色复杂:“标儿啊,标儿,你若是真心疼爹,就要好好活下去,不要叫咱陷于这两难之地啊。那啥子巡抚哪里哪里,咱不去了不去了。”
朱标哀哭:“爹啊~”
两父子抱着哭成一团,其余的儿子脸上满是嫉妒、羡慕,明明他们都是父皇陛下和母后殿下的儿子,搞得好像只有他们大哥才是父皇陛下的“老婆孩子热炕头”。
不得不说,这几人真相了,后世人经常调侃,“朱标”和“马皇后”是乞丐朱元璋的“老婆孩子热炕头”,而其他儿子和后妃等却是洪武大帝的“皇子后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