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书画村>唐诗三百首鉴赏 > 第4章 深度剖析石鼓歌 韩愈的石鼓传奇与文化忧思(第2页)

第4章 深度剖析石鼓歌 韩愈的石鼓传奇与文化忧思(第2页)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赏析:

一、原文释义:

张生手持着石鼓文的拓本,殷切地劝我试着创作一关于石鼓的诗歌。想那诗坛巨匠杜甫已然作古,诗仙李白也与世长辞,我这才疏学浅之人,面对这珍贵的石鼓又能如何呢?周朝的纲纪逐渐松弛,天下陷入混乱,四海动荡不安。宣王愤然而起,挥动起那象征天子权威的天戈。他大开明堂,接受诸侯们的朝贺,诸侯们身上的佩剑相互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在岐阳之地大规模狩猎,尽显雄姿英,万里之内的禽兽都被网罗捕获。将这赫赫功绩镌刻铭记,欲告知千秋万世,于是凿石制成石鼓,哪怕因此毁坏了巍峨的高山也在所不惜。那些随从的臣子们个个才艺群,都是一等一的高手,精心拣选、撰写并刻石,将这伟大的功绩留存于山阿之间。然而,石鼓历经了雨淋日晒、野火焚烧,还得烦劳鬼物守护,费心呵护。您究竟是从何处得到这纸本拓片的呢?竟然毫细节都完备无差,没有丝毫的差错。这上面的文辞严谨,意义深奥,读来晦涩难懂,字体既不像隶书,也不同于蝌蚪文。由于年代太过久远,难免会有笔画缺失,但那笔画的走势却犹如快剑斩断蛟龙一般凌厉。字迹犹如鸾凤飞舞,众仙飘然而下,又似珊瑚与碧树的枝杈交错纵横。石鼓上那金绳铁索般的锁钮粗壮而有力,仿佛古鼎跃水、龙腾穿梭。那些浅陋的儒生在编诗时竟然不将其收录,《二雅》也因狭隘局促而未能将其容纳,实在是令人遗憾。孔子西行未曾到达秦国,在选择诗篇时就像摘取星宿却遗漏了日月般,错过了这宝贵的石鼓文。可叹我如此喜好古物,却偏偏生得太晚,面对这石鼓,不禁涕泪滂沱,悲从中来。回忆往昔,当初刚被征召为博士之时,那一年才刚刚改称元和。老朋友在右辅从军,还曾为我估量挖掘石鼓的坑穴。我洗净帽子,沐浴净身,然后报告给祭酒,像这样的无价至宝,留存于世的能有多少呢?只需用毡包席裹就能立刻运来,十面石鼓只需几匹骆驼就能运载。若将其进献到太庙,足以与郜鼎相媲美,其价值岂止过百倍。倘若圣上恩准将其留在太学,众多儒生便能一同讲解研讨,相互切磋琢磨。在鸿都门观看经文的人尚且拥挤不堪,想必会看到全国的人都为这石鼓而奔波忙碌。刮去青苔,剔去藓斑,露出石鼓的边角,将其安置得妥当平稳,没有丝毫歪斜。应当为其建造高大的房屋,深深的屋檐加以覆盖,如此才能历经长久,期望不会有任何差错。朝中的那些大官们,老于世故,圆滑世故,怎肯心怀感激,奋有为,不过是一味地迎合奉承罢了。牧童敲石取火,牛用其来磨砺牛角,还有谁会再次动手去抚摸呵护这珍贵的石鼓呢?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石鼓就这样被消磨,渐渐埋没,六年里我向西遥望,只能空自吟叹。王羲之的俗书只是追求姿态的妩媚,几张纸尚且还能换来白鹅。从周朝之后,历经八代的战乱纷争终于结束,却没有人来收拾整理这石鼓,实在是无奈之举。如今正逢太平盛世,没有战乱烦扰,应当推崇儒术,尊崇孔孟之道。怎能用这样浅显的道理来议论此事,真希望能凭借如悬河般滔滔不绝的口才来阐述清楚。关于石鼓的歌就写到这里,哎呀,我的心情实在是感慨万千,深感岁月的蹉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二、诗篇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年)。当时,石鼓现于凤翔府天兴县(今陕西宝鸡),韩愈认为其乃国之重宝,力倡保护,却遭冷遇,遂作此诗抒内心的感慨与不平。在那个时代,社会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足,文人的呼声往往被忽视,而韩愈以其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强烈的责任感,通过诗歌为石鼓的命运呐喊。

三、赏析分享:

历史叙事的宏大:“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诗人以豪迈奔放、气势恢宏的笔触,生动再现了周朝由衰落到复兴的历史转折。宣王的愤然奋起、诸侯的朝贺盛景、大规模狩猎的壮阔场面,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场景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的历史巨幕,为石鼓的诞生赋予了雄浑厚重的历史底色,引领读者仿佛穿越悠悠岁月,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

石鼓刻画的生动:“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诗人以细腻入微、绘声绘色的描写,详实地叙述了石鼓的艰辛制作历程。那凿石成鼓的坚毅决心,从臣们的精心拣选与用心撰刻,以及石鼓在悠悠岁月中所历经的种种艰难困苦,如雨淋、日炙、野火的无情侵蚀,鬼物守护的神秘传说,使石鼓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充满了岁月沉淀的沧桑韵味和传奇色彩,令人仿佛能触摸到其历史的纹理。

字体艺术的赞美:“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韩愈对石鼓上的文字给予了不遗余力的赞美。其言辞严谨深邃、意义晦涩难懂,字体独树一帜,既异于端庄规整的隶书,又有别于灵动曲折的蝌蚪文。那笔画的凌厉之势宛如快剑斩断蛟龙,形态的优美恰似鸾凤翱翔九天、众仙飘然降临,又如珊瑚与碧树相互交织、金绳铁索般刚劲有力、古鼎跃水龙腾般灵动奔放,展现出石鼓文字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魅力和神秘莫测的韵味,让人不禁心醉神迷、为之折服。

文化传承的忧思:“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诗人在此抒了对文化传承中种种疏漏与遗憾的深沉慨叹。那些才疏学浅的儒生在编诗时对石鼓文的漠然忽视,《二雅》的狭隘局限致使其未能容纳石鼓文,都让诗人痛心疾、扼腕叹息。而自己生不逢时,未能及早领略石鼓的绝代风华,更是让他悲从中来,涕泗横流,难以自抑。这种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忧虑和对珍贵文化遗产被冷落忽视的悲愤哀怨,体现了诗人敏锐深邃的文化洞察和对文化传承的高度自觉与强烈责任感。

现实境遇的感慨:“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诗人通过对现实中石鼓无人问津、可能渐趋埋没的凄凉境况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倾吐了无尽的无奈与慨叹。朝中的大官们世故圆滑、麻木不仁,对石鼓的珍贵价值毫无感知,只知曲意逢迎、随波逐流。而牧童敲火、牛砺角的细节描写,更是将石鼓被肆意践踏、无人珍视的悲惨境遇展现得淋漓尽致。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石鼓在岁月的消磨中渐渐被遗忘,诗人六年的翘西望和徒然吟叹,深刻地反映了他对石鼓命运的牵肠挂肚和对社会冷漠态度的痛心疾与无情批判。

四、深度思考:

文化遗产的保护:诗中所描绘的石鼓,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虽历经风雨沧桑,却在当时面临着被忽视和可能埋没的危险。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构建全面且有效的保护机制,汇聚专业人才与充足资源,确保每一件文化遗产都能得到精心呵护与科学修复。同时,平衡经济展与文化保护,避免过度开对遗产造成损害。培养全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其成为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文化传承的责任:韩愈对石鼓文化传承的忧思,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每个人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使命。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当下,我们要运用现代科技和创新传播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激全民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展现独特魅力。

对历史的尊重:从诗中对周朝兴衰历史的追溯,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汲取智慧和教训。深入研究历史,培养全社会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避免重蹈覆辙,推动社会公正、和谐、进步。通过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让每个人在历史长河中找到精神坐标,勇担时代使命,为社会展贡献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人的使命:韩愈为石鼓命运奔走呼号,展现了文人的坚守与担当。在当代,文人应凭借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力,关注社会现实,针砭时弊,为社会文明进步出谋划策。坚守文化本真和精神高地,创作出引领风尚、激共鸣的优秀作品。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创新,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考点荟萃:

历史与诗歌的融合:深入细致、抽丝剥茧般地分析诗人如何巧妙地将周朝的重大历史事件与石鼓的诞生、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探讨这种融合在为诗歌营造宏阔历史背景、增强文化厚重感方面所挥的独特作用,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历史的映照来凸显石鼓的珍贵价值和文化意义。

艺术描写的手法:精心研究、全面剖析诗人对石鼓字体、形态、制作过程以及所经历磨难等方面的艺术描写所运用的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精妙绝伦的表现技巧。思考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何生动形象地展现石鼓的独特魅力,以及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如何营造出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诗歌的情感脉络: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地剖析诗歌中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从对石鼓的由衷赞美到对其命运的深切担忧,再到对文化传承的沉重思考。研究情感变化与诗歌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情感的抒来推动诗歌情节的展,从而使整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张力。

诗歌的现实批判:深入探讨诗人对当时社会对待文化遗产冷漠态度的尖锐批判,思考这种批判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价值。同时,结合当下社会现实,思考这种批判对于我们今天如何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建设所具有的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

诗歌的文化价值:全面深入、细致入微地挖掘诗歌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包括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文人责任与担当的思考、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思等多个方面。探讨这些文化价值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推动文化繁荣展的强大动力。

喜欢细析唐诗三百请大家收藏:dududu细析唐诗三百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