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苦涩地看着马恩慧。
马恩慧有些微醺,眼睛迷离地看着朱允炆,说道:“如此佳节,皇上不打算添一段佳话吗?”
朱允炆无奈地摇了摇头,看向明月,想了想,这个时候不是唐宋时期,可以剽窃李白、苏轼的诗词,装一把风流。
明清两代,真正像唐宋时期出名的诗词大家并不多,像是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后人就没多少人知道。
后来的李梦龙、王世贞、李贽、袁凯、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虽然都有诗词作品流传于世,但朱允炆背下来的可不多。
倒是有一首王世贞的作品,适合此情此景。
朱允炆恬不知耻地直接拿来用了,大明都是老子的,王世贞的诗词算什么,再说了,距离王世贞出世还一百年多呢……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朱允炆缓缓念道。
马恩慧吃惊地看着朱允炆,虽知他有些才华,但听闻如此富有哲思的诗词,还是有些意外。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臣妾也有此愿。”
马恩慧满心欢喜地说道。
朱允炆揽过马恩慧,看着明月,它此时是圆的,只是用不了几日,它便要残缺了。
第二十五章“兴,百姓苦”的问题
灯半灭,酒微醺。
龙榻之上,朱允炆伸手,轻轻拨开马恩慧脸颊上的秀发,看着马恩慧那双迷人的眼,浅浅一笑,说道:“这段时间,苦了你。”
马恩慧坐镇后宫,每日并不轻松。
除了陪伴太后,照料儿子之外,还需要调查各监、各局、各司事务,特别是后宫新政的施行,带来了很多新问题,而这些事,马恩慧并不放心,需要亲自过问。
“听说你把浣衣局管事打了三十杖,是怎么惹你动怒了。”
朱允炆清楚马恩慧性格温和,通常是不会发怒的。
马恩慧枕靠着朱允炆的手臂上,嘴角微微上扬,带着小女儿的脾气,说道:“皇上提出后宫新政,臣妾自当践行,其他监局司皆是没差错,认真执行。可这浣衣局管事,偏偏违逆,将后宫原本多拨付的钱财私吞九成,每日菜肴只不过沾了腥味,半点肉都见不得。”
“这且不说,更可恶的是,她竟然还敢压着宫女的休假,除非宫女拿出不低于二两银子的休假金,才肯安排宫女休息,没有休假金,便是宫女累死也不得休息一日。皇上说,这样的管事,该不该打?”
朱允炆眼神微微一寒,旋即目光平和下来,说道:“浣衣局在德胜门旁,并非在宫墙之内,一道宫墙之隔,管事就敢如此瞒上欺下,肆意妄为。那这大明江山如此辽阔,又有多少人瞒上欺下,胡作非为,而朕却蒙在鼓里,自认为这天下清明,万民皆安。”
“皇上心忧天下,是天下之福。相信在皇上的雄才大略之下,必可再现汉唐盛世。”
马恩慧一边心疼,一边夸耀。
朱允炆无奈地笑了笑,伸手抱住马恩慧,满眼春光。
待至夜色静谧,马恩慧安详睡去的时候,朱允炆还在思索着,如何在这个时代,打造一条真正可用的监督体系,真正了解大明底层的疾苦。
当官的,都会瞒报的。
就以后世来看,电话、互联网如此发达,矿难死了几十个人,都有人做到不上报,何况是这信息传播极度落后的大明!
地方出了问题,官员想要瞒报,可谓是一瞒一个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