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教诲天下,但贤人庄座落在桑海繁华之地,当地人的生活理念难以反映千百万众民的需求。
谁才是真正的苍生疾苦?齐鲁三英是否真正明了?
居高而行远,有时甚至无法想象寻常百姓的生活状态。
秦铭徐缓启唇:“知耻者方有进取,善莫大焉。”
恭谨的态度溢於言表,“请问秦先生对於儒家的理解又有多少?”
张良询道。
“三分而已。”
对方淡然道。
张良认**对:“圣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秦先生是否愿意为这三人之一,惠顾指点一二?”
秦铭所提及的三分之一,虽看似不多,但在张良眼里,恐是他仰术极难企及的高度。
他所理解的儒学,似乎正是儒家缺之又缺的部分。
经过深思後,秦铭轻轻一请,两人在书桌前落座。
张良抱持求知若渴的学生之姿,神情专注至极。
章邯见之叹息,张良这位齐鲁传奇,素以荀子门徒最优**称颂於世,智勇双全、军事谋划出色且兼具文才武略。
无论对其赞誉如何无边,此刻见他在秦铭面前俯首求道,仍让人心生敬佩。
反观他背负众多重身份,仍然能不甘低下,虚心求学,这种德行足以证明他是真正的君子。
面对此景,秦铭没有老师那种威严架子,却滔滔不绝讲述:
“儒家始自孔圣,推崇礼仪与博爱之理。
孔圣人身处春秋动荡时期,他反对借助权威或法律来迫使百姓就范,认为德育的核心应是仁爱和礼法。
他所讲求的礼,其实质是一种社会秩序规则,
仁,则是无上的德行准则。
自然,礼中有高低差序,如君尊臣卑、夫主女附的格局分明。”
“。。。。。。”
“春秋争战中,诸侯为了称霸逐鹿天下,偏重实力和利益,未将儒术以礼和仁的思想全面采用。
对他们而言,承袭的是周朝的礼仪核心——崇君与爱族。
於是诞生儒家提出的‘正名’概念。
执掌国家者务必符合君王道义,从政之人须契合臣臣职责,父亲该履行父教,儿子需恪守子规。”
“。。。。。。”
“正名云:
名不正则言不明,
言不明则事物无成,
事物未成则礼乐兴旺不得;
礼乐不通,则赏罚失调,
失调之余,如鸟兽失其栖身之地。”
“。。。。。。”
听着秦铭的讲解,张良全神贯注,仿佛穿越回初入儒家聆听荀老教导的那一幕。
在他眼里,秦铭的形象已与荀老融为一体,而自己变成了当年勤奋向学的学生。
片刻的恍神后,张良意识到秦铭先前所述仅懂儒学三分,如今听起来何止三分,简直是满满的十分知识!可能在他的认知里,张良所理解的儒学只有一半。
一时间,张良念头急转:倘若能让秦铭成为儒家一员……他的心境突然起了波澜。
如果儒家能接纳秦铭的观念,儒学或能真正实现出治理天下的理想,让儒教的精神遍及四海,人人受益其中。
但张良的思绪却随之黯淡,因秦铭所述的内容不仅包括儒家理论创新,还有时间维度,这让他对自己的存在和世界观产生了疑惑。
“儒家得益于董仲舒之改革,在中国**中称霸四百载。”
他听到这些话,神色开始凝重,难以消化这个时空跨越数百甚至千年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