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书画村>曹睿生母文昭皇后 > 一父母国的本义为故乡(第1页)

一父母国的本义为故乡(第1页)

一、“父母国”的本义为故乡

早在战国时期,《孟子·滕文公下》中就已出现“父母国”的古词。“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天下父母都希望男子一生下来便有妻室,女子一生下来便有夫家。可是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互窥望、私会,就一定会被家乡的人轻贱,为人所不齿。古人把名誉、声望和邻里、同乡对自己的评价看得尤为重要,因此这里的“父母国人”并不是指“父母”和“国人”,而是指“家乡的人”,“父母国”在此也可以理解为“家乡”“故乡”。

《孟子·万章下》中有“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也曾说:“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这里的“父母国”“父母之国”都是指孔子的故乡,即春秋时期的鲁国。鲁国虽然是诸侯国,但当时的君王仍然是周天子,孔子也支持周朝的礼仪制度,所以“父母国”此处并没有“祖国”“国家”的含义,仍然是“故乡”的代名词。上文中所表达的孔子对鲁国的不舍与热爱,都是对故乡的情感与态度。

《后汉书》卷十一《刘盆子传》,“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崇又引其兵十余万,复还围莒,数月。或说崇曰:‘莒,父母之国,奈何攻之?’乃解去”。《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中,马援信中说:“季孟(隗嚣的字)平生自言,所以拥兵众者,欲以保全父母之国,而完坟墓也。”樊崇起兵于莒县,最终还是解除了包围,没有攻下自己的“父母之国”。隗嚣也想要用重兵保全自己的“父母之国”,才甘心进入坟墓。樊崇和隗嚣都是两汉之交时期的人物,他们身处乱世、历经战争,却仍然心系故乡。所以这里的“父母之国”也是故乡的含义。

《后汉书》卷二七《张湛传》中,张湛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父母之国,所宜尽礼,何谓轻哉?”南宋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卷五《回安福赵宰与》中也有“君之帘阴昼寂,千室鸣弦,实邻吾父母国,人诵子产,今其时乎?”孔子在故乡恭谨温顺、恪守礼法。文天祥也称赞友人治理安福县有方,衙门清净、不扰民,发展教育,鼓励人们读书,在文天祥的故乡吉水县(临近安福县)也负盛名,被人们称颂如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此处的“父母国”“父母之国”有更明显的“故乡”之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