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究竟是什么?老子: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顺其自然
老子的道家思想深奥玄妙,提出“有”与“无”的概念,以及物极必反和无为的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无相生的概念:老子认为,“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有”是天地万物的母体,天地万物都是无法逃脱这个“从无到有”的生灭规律的。物极必反的规律:老子现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展,展到了极致就回归到其对立面。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主张“向无而为”,即回归到离虚无最近、离灭亡最远的初生状态。
ai总结
由头条智能技术生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派学术思想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但要说哪家学说最为高深玄妙,那肯定非道家莫属了。然而道德五千言,微言大义,古往今来对老子思想的争议颇多。今天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一点一家之言。
一、“有”和“无”
先,要弄明白道家思想,建议大家最好去阅读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因为通行版本的《道德经》被儒家学者篡改的地方高达oo多处,而这部书又是典型的微言大义,一字之差往往是天壤之别。研究通行版《道德经》,大概是无法理解老子所说的大道的。
言归正传,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解释一下老子究竟想要说些什么。
在书中,老子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天地间并没有什么鬼神存在,只有一个叫“道”的东西在主宰着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我不知道他是谁的儿子,只知道他在上帝之前就已经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吾不知孰之子,象帝之先。)
我们现代人可以很轻松地理解这种观念。但那是在oo年前普遍崇尚鬼神的时代啊,这绝对是颠覆三观的理论,如果那时候有教会,老子一定会被拉到鲜花广场活活烧死。
在开宗明义抛出“道”这个概念之后,老子又在对“道”的观察上提炼出了两个重要规律,分别是:有无相生和物极必反。
老子认为,“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有”是天地万物的母体。天地万物都是无法逃脱这个“从无到有”的生灭规律的。
只要弄明白“有”和“无”这两个东西,我们就能窥探那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提出“有”和“无”以及“无中生有”的概念之后,又非常抽象地给我们描述了无中生有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此外,老子还告诉我们,由“道”衍生出来的“万物”属于“有”的范畴,它们是同时具有阴阳两面,也是阴阳作用后的产物。即: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人们通常把这句话理解为:万物讨厌阴的而喜欢阳的。
其实这是不对的,负阴抱阳,可以理解为“背负”和“怀抱”,这都是母亲抚育婴儿时的状态,母亲(万物)之于阴阳这两个孩子,并不存在喜欢谁讨厌谁的说法。老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万物都是由阴阳两面组成的,阴阳是平等的,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所以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进一步延伸开来就是,天地万物只要属于“有”的范畴,那它就一定会有正负两面。表现在人类社会即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邦家昏乱,有忠臣。
从道德五千言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老子喜欢虚无,因为虚无的事物没有对立面。
而对于那些属于“有”这个范畴的事物,比如礼乐、仁义、智慧、技巧、法令、圣贤和忠臣,老子表现得异常厌恶,因为这些美好事物的出现,意味着它们那些丑恶的对立面也一定会存在。有君子就一定会有伪君子,有智慧就一定会有伪诈,有了利益就一定会有争夺,有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就一定会勾起人们犯罪的欲望,推崇所谓的圣贤就一定会有人努力包装自己,进而把其他人打成“不贤”来衬托自身!
所以老子才会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二、物极必反,唯有无为
此外,老子还现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展,展到了极致就回归到其对立面。
(反也者,道之动也。)
那么,“有”的对立面不就是“无”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而论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万物之后呢?又是什么?只能是“无”!
再推而论之,人类社会的展是否也会遵循这个规律?从没有文明的蛮荒时代,到初级文明的小国寡民,再到更高一级的封建社会,再这样一步步展下去,不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
那最后的归宿也就可想而知了。
针对这个悲观的未来,老子给我们开出了“无为”的药方。然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顺其自然,而是“向无而为”。
比如人,从没有生命的状态到有生命细胞,再到婴儿,到少年、中年、老年、最后没有生命的死亡状态。这就是从无到有再回归虚无。
那你要如何避免毁灭的命运?当然是想方设法逆流而上把自己变回一岁,最好回归到细胞状态,这不就是向无而为吗?
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我们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然后倒退回到人类文明的婴儿期,也就是小国寡民时代的原因。虽然代价是倒退,但总比毁灭好吧?在老子看来,初生的事物如婴儿这般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至于那些展成熟的东西则是“物壮即老,谓之不道”。
注意,向无而为只是个展方向,并不是真的要你回归到虚无状态,只是回归到离虚无最近、离灭亡最远的初生状态。如果真要回归虚无,那毁灭之后不也是虚无吗?所以小国寡民不是“无”,是那个“一”,它仍旧属于“有”的范畴。
既然大道规律的展方向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虚无”,那貌似我们只能逆天而行,对冲掉其力量才能避免滑向深渊了。
可这终究只是一厢情愿,人无再少年,人类历史也是如此,就算知道“无为”唯一的解法,可人性如此,没有人真的能回到小国寡民时代,我们终究无法逃脱狂飙至死的命运,这也许就是文明的悲哀吧?
人类的存亡是个宏大的命题,我们左右不了,但我们却可以用“无为”的思路来救赎一下自己。我们身上除了“有和无”之外,还存在很多对立的属性,如祸福、荣辱、富贵、贫贱、轻重。它们同样也遵守物极必反的规律在运行着。人们害怕物极必反,谁都想长久保留荣耀、福气和富贵,谁都不想滑向对立面。可以做到吗?
老子说:可以的。针对“反也者,道之动”这条物极必反的规律,老人家提出了“弱也者,道之用”的应对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