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内实行督察制度,管理严格。
商业交易活动则被限制于同样呈封闭状态的东、西两市之内。
我们的口头语“买东西”
就是来自于这个大兴城东、西两市的分布格局。
后来,唐高祖李渊夺取杨广的天下后,将大兴城又改名成了“长安”
,这是后话。
大兴城的高度规划水平,当然不是宇文恺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在这之前一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经验积累借鉴的结果,特别是对东汉洛阳、曹魏邺城、北魏洛阳的经验借鉴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被动挨打
新都建城,杨坚腾出手来应对突厥。
十二月十七日,杨坚调虞庆则驻扎弘化郡(甘肃庆阳市一带),杨弘、贺若谊前往灵州,高熲前往宁州(甘肃庆阳市宁县)防备突厥;任命杨勇驻扎咸阳守护关陇核心区域。
虽然在前面的几次战斗中都取得胜利,但隋军一直都在被动防御,没有主动出兵的迹象。
可见,杨坚面对突厥雄狮,还是很谨慎和保守的,他不会在不了解对手的情况下贸然行动。
只要不出城战斗,或者说出城巡逻、收集粮草不被逮住,隋军可以耗死突厥人,不出意外的话,意外就要发生了。
这一次,虞庆则派行军总管达奚长儒出城巡逻,达奚长儒只带了两千人,不巧和摄图本人率领的十万主力军在周盘(弘华郡城外)相遇。
两千对阵十万,那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上。
达奚长儒气定神闲,对着士兵们鼓舞士气:“敌强我弱,没什么好说的,注定是一个死字。”
士兵们脸上全是恐惧。
“你们是想束手就擒被砍死然后默默无闻,还是想奋力一搏上阵杀敌而死青史留名,这就看你们的选择了!”
达奚长儒抽出了刀,对着哈了一口气,用衣袖擦拭了一下。
“愿听将军号令!”
“好,把你的后背交给弟兄们,随我御敌!”
士兵们抽出刀剑,列好方阵,严阵以待。
突厥兵的十万人不可能一次性全部投入战斗,这么多人没地方摆开,所以,实际参战情况只能是几千上万人轮流上阵,这样一来,耗也能把隋军耗死。
至于说隋军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然后缔造以少胜多的神话,那确实是神话。
即便达奚长儒会乾坤大挪移,隋军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为战争不是童话,任何勇气和技巧在绝对实力碾压面前都是徒劳的,所以,达奚长儒最好的选择就是防御性进攻,列阵迎敌。
关键时刻就看统率的治兵能力了。
达奚长儒不愧是将帅之才,他的两千方阵虽然多次被突厥骑兵冲散,但很快就重新聚合、摆开阵势,虽然四面受敌,只要阵型不乱,就还不会失败。
三天三夜,双方先后交锋十四次,最后,隋军败给了时间、败给了体力、败给了严寒。
战况惨烈,不忍直视!
隋军所有的兵器都用钝了,粮食也吃完了,士兵们真的是用血肉之躯去战斗,用拳头去和敌人的刀枪对碰。
甚至,包括达奚长儒在内的隋军,被砍得骨头都露出来,但他们依然顽强抵抗。
结果是,突厥士兵死伤一万多人,而隋军这边全军覆灭,只剩下达奚长儒被几个不要命的士兵强行保护突围。
达奚长儒身上贯穿伤两处,刀伤五处,流血不止,在迷糊之中,还大声呼喊:“你们把我放下,我不能丢下弟兄们不管!”
摄图听说后,忍不住赞叹:“隋军如此勇武,确实配得上做我草原英雄的敌人!”
奇怪了,那附近弘华郡的虞庆则为何不出城救援达奚长儒呢?虞庆则自身难保。
因为深冬时节,虞庆则部署不当,他手下的士兵冻掉手指的就超过一千人,这还怎么出城救援?
卢思道在弘化城中听说了达奚长儒的这次壮举,一挥而就写成《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本诗三层意思:一,边境发生战争,良家子弟踊跃参军,然后思念家乡;二,边境凄凉萧索,家中物是人非,亲人思念士兵;三,出征万里,士兵死伤无数,不过是为了满足将军封侯拜相的私心罢了。
虞庆则读后,长叹一声说:“即便将帅出征能够成就功名,但将帅也要做出巨大的牺牲呀,如果没有突厥人入侵,我们还会打仗么?封侯拜相只是战争胜利的结果,并不是将帅的本意呀。”
“确实如此,我只是希望战争早点结束罢了。”
卢思道无奈地说。
达奚长儒被抬到长安,杨坚亲自前往府邸看望慰问。
杨坚给他安排了御医治疗,看着他满身的鲜血,杨坚泪湿眼眶,轻轻拿起他那露出骨头的胳膊,看了又看,最后说:“达奚将军,你是我大隋的利剑呀!
你是我大隋的栋梁,一定要好好养伤!”
“陛,陛下·······”
达奚长儒气息奄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