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说到后面,明显脾气也是上来,有些上头。
知县等其他各级官员,每年发放的俸米,可都是他自己经过精心计算后,才得出来的。
一个四五口人的普通家庭,大概一月消费是一两到二两银子左右。
二两银子,其实过的就比较舒服了。
就算这个知县,是有一大家口人。
朱元璋料想,自己算的这个俸禄绝对没有问题。
按照他的意思,本来还要给的更少,经过马皇后的劝说,才是加了几分。
但听这里知县话,却是在说远远不够?这怎么可能!
“不错。”
“官员们正常的日常开销,这个数字确实是足够了。”
“而且的话,还绰绰有余。”
“能够看出来,皇上确实是经过仔细计算,算过生活成本。”
对于朱元璋的话,苏白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先点头同意。
“不然呢?。”朱元璋听到这里,意识到苏白还话里有话,反问起来,“日常开销还不够?难道说,还要供他们花天酒地不成?”
“当然不是,先听我详细说来。”
苏白不急不缓开口道。
“一,说是九十石米的份额,但发放下来,可不完全是米。”
“咱们大明朝,收税跟前朝一样,都是收的实物。”
“也就是说,这家是农民,收上来的税就是农作物。”
“要是渔夫,打鱼的,那收上来的就是鱼。”
“是什么类型的职业,就收什么类型的税。”
“这点不错吧?”
“对。”朱标在一旁听的很感兴趣,抢先点头道。
“这也就导致,府库、国库里面会积攒不少杂物。”
“像是药材、布帛、调料。。。。。。”
“这总不能够一直积攒吧?就只能将其发给官员,抵俸禄用。”
“这叫‘折色俸’,一般的话,知县一年俸米是90石,其中有30石左右,是折算成物资发放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粮食是硬通货,人人都需要。官员想要变现,将其变成银子,直接就可以在市场卖掉,基本折损不了多少。”
“但上面所说,一些其他物资,可不是太好轻易变现的。”
“就只能够低价卖出,甚至于到市场价的半价都有可能。”
“这样一来,各级官员的工资,就完全没有发的那么高了,这是其一。”
苏白将这些话说出。
每个月,各地的市场之中,都会出现一些奇景。
很多官员领了俸米以及各种物资,甚至于还没有脱下官服时候,就选择去市场或者路边摆摊叫卖。
这让很多人叫苦连天。
其实,苏白觉得这都算好的。
等到大明宝钞,也就是纸币正式发行的时候,就会迎来异常恐怖的通货膨胀。
到时候,想要物资都不给你,只能够领一堆花不了的纸币回家。。。。。。
“爱。。。。。。咳咳。”
“宋先生,他说的可是真的?”
朱元璋歪头,看向宋濂的位置。
“却是如此。”
宋濂点点头,颇有些不好意思。
传统儒生,对于这种类似于“商”的行径,颇为不齿。
沿街叫卖什么的,更是太过于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