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您好,德米特里·弗拉基米耶维奇,叫我伊利亚吧,我没有父亲。”
“好吧,wj3e,您真是个好人,真的……我没想到……”
他没想到在这种灾难面前居然还有人愿意放下自己的安危,来给予一个必死无疑的陌生人一丝温暖。
“您原来是做什么工作的?”德米特里问。
伊利亚:“我是个军人,从列宁格勒来,回老家探亲,但事实上我已经没有亲人了。”
德米特里突然很激动地拔高了声音:“啊!我也是一名军人,我的弟弟也是,他就在列宁格勒车站负责警戒,您见过他吗?他和我长得很像的!”
年轻人似乎并没意识到自己被压在铁皮之下,外面的人根本看不到他的长相,又何提像不像,但他担忧弟弟的生死,不愿放弃机会,依然描述着:“我弟弟十五岁,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很爱逞强,还爱为别人出头,我真担心他一个人在外面会不会因为性格吃苦……”
伊利亚苦笑了一下,他有点怀疑那个被愤怒的群众推下月台的小宪兵就是这人的弟弟,但他还是尽量放软声音安抚着:“不会的,不会的,你弟弟是个好人,慈爱的圣母玛利亚会保佑他的。”
德米特里听到这话终于安心了一点,情绪不那么激动,他的语气也疲惫很多,染上了一丝丝死气:“唉,您真是个善良的人,可是我注定是活不了了,德国鬼子刚炸了我们的火车,很快就要来了,这是一片不安宁的土地,您还是快点儿离开吧。”
王耀想起什么,问他:“你是本地人吗?”
“是啊,是啊,我和弟弟都当兵去了,年老的父母还在村子里独自生活,可是我父母是一对盲人,估计再这样下去,他们也……”德米特里又哭起来,听得人心酸。
伊利亚拉着王耀站起来,留下最后一句话:“我们会去替你和你弟弟看望你们父母的……”
他们已经听到轰炸机从远方飞速穿越空气的破空声,也知道再不走的话又是一场恶战,于是匆匆离开。
一声若有若无的微弱的“谢谢”被下一场残酷的轰炸声再次淹没……
斯大脚勒。
智利诗人聂鲁达对这次战争的评价语是:“勇气规则奖赏给了这片土地”。
这里气候温和,有大片大片富裕的黑土地,还有俄罗斯人的母亲河一伏尔加河,因此被称作俄罗斯的南部粮仓。
曾经这片大地上还能听到激昂的拉纤歌声——
“嘿哟响,嘿哟哺,
齐心合力把纤拉,
拉完一把又一把。
穿过茂密的白桦林,
踏着世界的不平路。
我们沿着伏尔加河,
对着太阳唱起歌。
伏尔加、伏尔加、母亲河……
河水滔滔深又阔。
嘿哟哺,嘿哟哺,
齐心合力把纤拉……”
然而,这些通通都不在了。
本该铸犁的铁都被运到军工厂去制造武器了,本该种地的小伙子都拉到前线去打仗了。剩下的,只有一户户在绝望和希望里日日夜夜等待的妇孺。
破旧的一扇扇房门紧闭着,伊利亚和王耀走到这里,按照门前的姓氏去一家家找,这里剩下的居民已经很少了,所以很快就找到了,伊利亚敲了敲门,沙哑地问:“请问,还有人在吗?”
然而里面很久没有任何动静,二人心里一咯噔。
但还好,过了一会儿传来椅子被踢倒的杂乱声,一串踉踉跄跄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一个微弱的苍老的女声警惕地响起:“外面是谁?”
“您好,我是德米特里·弗拉基米耶维奇的战友,我叫伊利亚。”
“您好,阿姨,我也是他的战友。”
两个aw不牌稿。
里面的妇人听到外面的人说出了准确的名和父称,才放心打开门,是一个满头银发,面容戚悲的老阿姨,也许她本该更年轻,但被生活折磨得过于憔悴。
“是季马(德米特里的小名)的战友啊,我是他妈妈,好孩子快进来吧。”
进了家门之后两个人随便找了个还能落脚的地方坐下,妇人虽然眼盲,但还是很客气地把汤和面包拿出来招待两个儿子的战友。
一边吃着饭,一边聊了起来,当伊利亚说德米特里和弟弟一起被调到列宁格勒的时候,老妇人紧张地抓着围裙,她说自己听人们说列宁格勒被围困了,伊利亚安慰她,兄弟二人都是在列宁格勒被解放之后调去的,现在负责火车站警戒工作,又安全又轻松。
说着说着,一个满脸花白胡子的老伯从外面推门进来,他虽然同样眼盲,却一下子感受到家中多了两个人,老妇人拉着他在四方小木桌边坐下,解释一番,继续聊起了一对儿子的情况。
他们不关心儿子有没有立下功勋,只关心儿子还健不健康,吃的怎么样,什么时候回来。
说着说着,王耀注意到那个从回家以来一直沉默的老伯,他那张布满皱纹因为暴晒而泛起红血丝的脸痛苦地皱在了一起,老人抬起一双苍老的血管蜿蜒的手捂着脸,呜呜地哽咽着抽泣着……好像下一秒就要因为坚持不住而倒下。
“战争什么时候能结束啊……”
伊利亚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愧疚,自己是那么的无能,让家里的孩子们受了这么多的苦。如果……可以强大一些的话,是不是一切都会早早改变?
“对不起……”他忍不住小声说,“都是我不够好……”
老伯停了下来,缓慢地,一只手抓住了伊利亚放在膝盖上的手,另_只手去够这个大高个的脑袋顶,慈祥地摸着伊利亚的头发,发出咕噜咕噜的年迈的嗓音,安慰着:“为什么你要说对不起?错不在你啊,你已经很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