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心满意足回宫准备出征。
大臣们唉声叹气,久久不愿离去。
于谦愤愤不平:“尚书大人当时不该拦着我。”
邝埜摇头叹息:
“你啊,有大才,就是性格太耿直。
御驾亲征,凶多吉少,我职责所在不得不去。
我走之后,如有意外,京师就托付给你了。”
话说完,潸然泪下。
于谦也有些动情,红着眼睛拱手躬身下拜:
“请大人放心,于谦早已以身许国,国在则于谦在,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廷益高义。”
邝埜拱手回拜。
……
一晃几天过去。
朱祁镇将组织军队任务交给王振。
王振匆匆组织二十万大军,对外号称五十万,从北京誓师出发,扬言“不破瓦剌誓不还”
。
于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王振倒好,粮草未动,先把兵马带走了。
粮草补给跟不上,战争还没打就已经输了。
奈何大军已经处在,于谦追上去来不及,只能写了一封信,快马加鞭送给邝埜。
信中阐述了于谦的担忧。
邝埜求见朱祁镇,问他为什么不等粮草齐备再走。
朱祁镇不知兵,把难题推给王振。
可王振也不知兵啊。
于是开始鬼扯:
“大明二十万精锐出征,也先只有两万人,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也先。”
朱祁镇深以为然,夸奖王振真懂兵法。
邝埜苦劝无果。
二十万大军继续上路。
没过多久,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行军困难。
八月初,军队抵达大同。
各路败报频传。
“瓦剌大军打进长城了!”
“洋河的明军全军覆没!
!”
“……”
朱祁镇听到消息,一下慌了神。
王振立马提议:“现在撤回北京还来得及。”
武将们极力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