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书画村>历代王朝的开国之君 > 第534章(第1页)

第534章(第1页)

所以刘秀降职董宣其实是以退为进,先安抚他们。】

此事还未发生,刘秀抿唇,他蓦然感到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地方豪强势力竟然迫使他妥协了?

【当时因为时局的问题,所以刘秀没有办法一下子解决他们,只能以降职董宣来安抚他们。

然而等到公元39年,天下局势稍微平定了,刘秀立即推行度田制度,清查各州郡人们占有的田地数量和户口年纪,以此来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

度田制度的推行严重地侵害了豪强们的既得利益,于是他们聚集部曲,威胁地方官吏,谎报自己的土地和奴隶,而把农民小地主的房舍都作为田地,一并丈量,煽动这些人的不满情绪。

这是刘秀与地方豪强的第一次交锋。

当时的刘秀察觉到事情有可疑之处,为了让天下人明确他决绝的态度,他以度田不实之罪诛杀了十几个郡的太守,并且下令全国加紧度田。

刘秀的态度不可谓不强势。

而他身为皇帝,态度如此强势,豪强们也并不害怕,他们迅速拉拢无知的百姓武装起事。

刘秀一看,这还得了,此时天下已经平定有几年了,此时的刘秀可不是当初那个需要先安抚这些地方豪强的皇帝了。

所以他也不妥协,一再发兵镇压,这才让度田制度得以保留下来。

而度田制度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推测,这项抑制豪强兼并土地的政策至少是延续到了东汉的中期。

所以说刘秀在针对地方豪强上并非毫无作为,只不过是后来的帝王压不住了,度田制度消失了,才导致的豪强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

刘秀额心突突直跳,原来他废了这么大的功夫保住的度田制度在自己的子孙手中断送了,这……

这到底是哪个皇帝!哪个皇帝的朝政大权居然如此羸弱。

保不止度田制度,豪强兼并土地的问题必定是愈演愈烈,何况皇帝压不住豪强,那么皇帝在朝政上的说话权岂不是就此旁落了?

【接着我们必定要讲到一项制度“任子制度”。

任子制度就是任用子弟为官的一项制度,这项制度开始于西汉时期,当时的规定是“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

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认职满三年,就能保举子一人为郎。

这项制度到了东汉时期,任子范围扩大了,不但没有任期限制,甚至连校尉,尚书秩俸等低于两千石的官员也享有任子特权。

这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出身大族的官吏为了把持朝政,扩大本家族的利益,互相推荐自己的亲属故旧,因此豪族子弟进入了官场。

这是除却联姻制度外,豪强子弟进入官场的手段。

因此他们一个个不断形成了以家族为势力的政治势力,最终威胁了中央的统治。

每一次说到选拔官员的制度,我们就不得不感叹一句“科举制度”真的牛!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才登上历史舞台。

不断完善和改革的“科举制度”为古代中国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公正、公平的机制,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完善的“科举制度”只要是读书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做官,考试时试卷糊名,因此科举考试不问出身,只看实力才学。】

刘秀闻言,心神动荡!

他原本阴云密布的心中此刻顿时射入绚烂的光线。

自汉高祖建立大汉以来,汉文帝确立了“察举制”,汉武帝确立了“征辟制”、“孝廉”制度……

“察举”制度虽然也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且察举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现任的吏员,但随着时间,到了如今东汉,察举选出来的人大多还是在某地背后拥有人脉,他们背后自成一派的人。

征辟制,更是如此,被征辟的往往是社会上颇具有声望的人,或者是某些大臣的亲近之人。

总之,他们的身后都有着己方的势力,更不必说后来的“任子制度”了。

而这个“科举制度”,刘秀顿了顿……

通过考试选拔,试卷糊名……那么只要保证了选拔时的公正严明,这些被选拔出来的寒门读书人身后没有家族势力,就能成为他手下的一股势力,只要他扶持得好,这些人或许可以成为制约豪强、制约外戚、制约贵族的能臣。

帝皇手中必须要有足够锐利的刀锋,而这刀锋又能为他控制。

外戚干政、地方豪强?甚至宦官乱政?

刘秀眼神微微一动,宦官乱政是他极为不理解的,但此时他好像蓦然明白了什么……

【从东汉后期开始,外戚、宦官开始轮流执掌政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正是因为东汉前期地方豪强,联姻产生的外戚一直存在。

等到中后期的皇帝没有一个能像刘秀这么出色,他们没能够摁住这帮龟孙子,所以他们迅速进入朝政中心,把持朝政。

当任的皇帝一琢磨,地方豪强、累世公卿都不是自己人,外戚上舅舅、外公意图控制他这个外甥、外孙,进而掌控刘家的天下,自己的老娘(太后)也是娘家人,不可信!不可信!

在皇宫内,手段稚嫩、孤立无援的皇帝左看看,右看看,除了宫女就是太监。

嗯……这太监虽然缺个零件,但算半个男人吧,而且他们又不能有后代,是最趁手的兵器了……

于是皇帝就起用了宦官,将一部分权力交给了宦官,让他们出面和自己的舅舅、外公等等斗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