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书画村>历代王朝的开国之君 > 第535章(第1页)

第535章(第1页)

自桓帝刘志任用宦官消灭梁冀的外戚集团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由皇帝扶持起来的宦官却渐渐脱离了皇帝的掌控,成为了另外一股皇帝忌惮的力量。

他们直接垄断了士人的晋升之路,彻底断绝了有可能为皇帝做事的士人。

大批的儒生、太学生上进无门之后,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集团,他们是专门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力量。

因此,宦官、士大夫、贵族间权力斗争开始了,这便是党锢之争。

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前后共发生过两次党锢之争,但这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告终,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被残酷镇压。

后世大多数史学家都认为党锢之争伤了汉朝的根本,为之后的黄巾之乱和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汉桓帝,汉灵帝……

刘秀恨得咬牙切齿,“朕这两个子孙竟这般丢人,明明是为了压制外戚提拔的宦官,最后却让宦官动摇了国之根本!可恨、可气!区区宦官竟然也压制不住……”

吴汉闻言,心中嘲道,这……还不如让外戚把控着朝廷呢,好歹外戚还占个亲戚,没那么丢人……让宦官这样的低贱之人把控朝廷,皇室真是将脸丢大了。

邓禹也皱起眉头,“士大夫集团若没有惨败,或许能成为皇帝手中对付外戚、宦官的有力对手,三方保持平衡制约,大汉后期或许才能从这三方制约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说是如此,但结局摆在眼前……刘秀心中只能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两次党锢之祸后,东汉政权基本被宦官掌控了。

与此同时,当统治阶级内部人祸不断时,天灾也开始频繁地降临。

汉桓帝建和元年,也就是公元一四七年,荆州、扬州两州饥荒,饿殍千里。

永兴元年即公元一五三年,三十二郡国发生蝗灾和水灾,受灾人数多达十万户,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永熹九年,即公元一六六年,水灾旱灾同时发生,百姓贫苦困顿,疫病流行。

到了汉灵帝建宁三年,即公元一七零年,河内河南一带,饿殍遍野,甚至出现了人与人相食的现象。

十几年的时间,百姓一步步走上了绝路,但是官僚地主对百姓的剥削却有增无减,他们可不会管百姓遭遇了什么样的天灾。

天灾如何,对于这些上层人士的人来说,根本毫无影响。

心更狠的甚至趁着混乱时期,大发一笔。】

刘秀痛心疾首,“党锢之争、宦官当政、民不聊生、横征暴敛、天灾频繁、皇帝昏庸。大汉亡得不冤啊!”

从任用宦官开始,一条绞索就套在了东汉王朝的脖子上,随后的几十年这条绳索慢慢收紧,终于一步步绞杀了东汉王朝。

邓禹沉默无言,一个王朝到了末年,根子底子必定都是烂透了,无可挽回了……

【朝廷的内乱,战争,再加上密集发生的天灾,使得平民苦不堪言,这时的他们已经连生存条件都不能满足,生存空间一度被挤压。

故而,公元184年2月,黄巾军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

他振臂一呼,天下竟然立刻就有八个州响应。

张角把信徒们组织起来,发动了起义,他还派人到京城洛阳和各州郡,在官府的门上用白土书写“甲子”,以此作为攻打的目标。

数十万农夫纷纷拿起武器,头裹黄巾,故称“黄巾军”。

黄巾军第一个攻打的就是豪强,官吏剧集在一起的城池,各地的农民纷纷响应,很快,他们的势力就遍布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地方豪强为了抵抗黄巾军的起义,纷纷结坞自卫,或着统帅部曲加以反击。

而东汉朝廷在面对黄巾军疾风暴雨的形势时显得格外地惊恐,汉灵帝一面调集军队保卫京师洛阳,一面又开始大赦天下党人。

各地的豪强都把自己的宗族、部曲、家兵组织起来和黄巾军对抗。

这是东汉王朝难得地统一起来,面对外敌、面对强敌。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东汉王朝虽然七零八碎、千穿百孔的,但到底是一个绵延了近两百年的王朝。

因着当时起义军各自为政,就像一团散兵一样,所以在遭到东汉王朝和各地豪强地主武装起来的军队后,很快就被各个击破了,与同年十月失败。】

刘秀此时想起了汉高祖刘邦,当年他的老祖宗也是率领着老百姓起义。

农民起义要成功是非常难的,除非农民起义中有像他老祖宗那样的杰出领袖,有想张良、韩信、彭越等等一系列的优秀臣子组成的团队,否则出身底层的老百姓很难去组织、经营起一支庞大的军队。

因此黄巾军的失败是可以预见的,只是虽然他们失败了,但刘秀心想,天下战乱对百姓来说,又是一次极大的祸患。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黄巾军虽然失败了,但是当时迫于黄巾军疾风骤雨的形势,想要趁势割据一方的宗亲刘焉便怂恿汉灵帝,以制度承认州牧垄断一州军权、政权、财权的事实。

至此,汉末强大军阀割据导致了东汉王朝的行将就木。

后代明朝末年的王夫之在后汉书中写道,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正是如此。

嗯……继续说回来,张角在,黄巾军在,东汉朝廷为了一致对抗外敌,统治阶级的矛盾便会稍微缓和。但当外敌消失了,王朝内部的矛盾又再一次激烈起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