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书画村>后续隋唐演义 > 第136章 扫清障碍(第12页)

第136章 扫清障碍(第12页)

这也就给改革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6科举诞生

587年正月初一,万象更新,文武群臣都向杨坚拜年。

“各位爱卿,你们有什么喜事没有呀?说来听听。”

“陛下,经过我们几个月的多方考察和论证,我觉得是时候实行分科取士了。”

苏威进言说。

“分科取士?”

杨坚瞪大了双眼。

“是的陛下,”

高熲也站了出来,“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推行了三百多年,致使天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人才全部出自高门大族之中。

如此一来,军国大事全被几个大姓把控,堵塞了天下士人的晋升渠道,长此以往,于国于家都不利。”

苏威接过来话:“因此,我等请求陛下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分科取士制度,公平公正方能找到真人才。”

苏威的话,再次引爆了朝堂,一石激起千层浪,群臣议论纷纷,大多都是反对的声音。

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朝,哪一个王朝不是由贵族子弟创造的?从关中到河东,从幽州到荆州,哪一个地方的长官不是来自世家大族?现在苏威这家伙居然要搞什么分科取士,要通过考试来革掉世袭贵族的命,这不是抢人饭碗么?

杨坚对此是高兴的,却默不作声。

作为皇帝,最大的敌人就是世家大族、贵族功臣,而不是平头老百姓。

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社会地位,一个贵族、一个大地主带头造反,抵得过一百个底层平民,放眼整个魏晋南北朝,能搅得天翻地翻的,哪个不是贵族?最后登上权力之巅的,哪个不是贵族?杨坚他本人也来自贵族世家。

尔朱荣、高敖曹、韦孝宽、宇文泰、高欢、贺拔岳、独孤信、于谨、萧衍、斛律金、陈霸先、杨愔等等,这些人哪个不是贵族出身?即便不是贵族出身(如陈霸先),也要给自己脸上贴金,说自己是贵族出身。

只有侯景一人,真男人,就承认自己出身低微,“跛奴”

就“跛奴”

,结果还是被天下的贵族联合绞杀了。

杨坚暗自得意,苏威、高熲二人真是越看越顺眼,他们怎么就懂得朕的心思呢?只是目前群臣都反对,这下你们俩咋收场?

眼看局势要失控,苏威退而求其次说:“诸位莫急,我们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

考试的对象由每个州向长安举荐,每年一次。”

其实,苏威、高熲本身也是贵族出身。

所以,他们带头搞改革,确实是勇气过人,壮士断腕。

每个州推举?那推举权当然还是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了,只不过最后的去留,则要通过考试决定。

这是一种妥协,也是改革的第一个步伐。

中正官的废止,那是十年后的事情。

百官听了这话,也就放下心来;杨坚也很满意。

二十日,杨坚下令,规定各州每年向朝廷推荐三位士人到长安考试。

这就是科举制的雏形。

科举制的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

说到中国历史,外国人最佩服的就是这个科举制度。

皇帝通过科举,把帝国变成了官僚社会,彻底铲除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根基。

将权力从贵族手中抢过来,再塞给轮流坐庄的官僚集团,这就是科举最大的贡献。

中国的皇权体制能继续维持一千多年,科举制功不可没。

要知道,汉末乱世四百年到现在,舞台上的主角就是世袭贵族。

为什么乱?大家都是贵族,谁也不服谁,有点实力就可以搞事情,所以乱。

皇帝不过是大一点的贵族,是暂时被推举的贵族领袖。

利用科举制这个杀手锏,皇帝最终彻底掌握了大权,一步步走向集权,用帝国的稳定秩序为代价,换来天下人的驯服和奴性。

这是后话。

说起来,贵族最大的作用就是制约皇权,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

贵族群体最大的弊端,就是阻止了天下的稳定和统一。

所以,贵族制和官僚制,有利有弊,一言难尽。

当然,现在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科举取士的对象都是上层贵族,而且数量有限。

科举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靠杨广、李世民、武则天、赵恒、赵祯等一代又一代帝王的努力,最终才能实现寒门子弟打破阶层的可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